“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句诗出自明代杨慎的名篇《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因为入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让很多人耳熟能详。自古以来,写长江的诗句可谓不胜枚举,那么为什么诗人对长江如此情有独钟呢?这跟长江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长江码头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全长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居世界第三位。长江一进入安徽境内,串联众多名山、大川与城市,秋浦河、裕溪河、青弋江、皖河、水阳江、滁河等支流,分别从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汇入长江。也就有了如今“八百里皖江”的称号。
△穿梭如织
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造就了长江两岸鱼米之乡,还哺育了无数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尤其是唐宋时期的无数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灵感,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丁放认为,这和唐宋时期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唐宋时期的话,这边已经是鱼米之乡,山清水秀,受到战乱的干扰也比较少。这个时候长江中下游这一带已经是我们经济文化的发达地区,总的说来它的政治地位上升,经济地位重要,所以文人墨客们到这里来的也越来越多,描写的也越来越多。”
盛唐时期,有一位名叫张若虚的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诗作虽然不多,但有一首丁放教授认为是古往今来写长江的第一名篇,那就是被誉为唐诗开山之作的《春江花月夜》,丁放说:
他这个诗写得特别美,前人说他是叫“以孤篇压倒全唐”,《春江花月夜》他写的比较安静,写的是一种春天的美好,月光的美好,然后这里边夹杂着一种人生美好应该珍惜,而且有一种相思离别之情。总的基调是健康的,其中也稍微有一些伤感情绪。从学界来说,在唐诗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这首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题,以江为场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长江晨曦葛燕华摄
如果说这首《春江花月夜》描绘的是春日长江带给诗人的人生感慨,那“诗仙”李白的诗作《望天门山》,则写出了皖江山川的磅礴气势,这是李白作于公元年的一首诗作,当时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这一年他离开了他的故乡四川江油,乘船东下第一次来到安徽,经过今天的芜湖一带。当时的李白意气风发,他远远望见两岸的西梁山与东梁山隔江对峙,形似天门,江面上一片孤舟从水天相接的地方慢慢驶来,别有一番壮美。丁放教授说:
“天门中段楚江开”它是想象的,就是说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为长江的冲击把它冲断了,冲成两座山分成两半了,楚江水穿山而过。长江西高东低,由东向西。到这个地方,它毕竟有两座山的这种障碍,所以就有一些回旋,有一些流的不畅,所以叫做“碧水东流至此回”。那么下两句比较有意思,我们要 △天门山
诗人将读者的视野沿着烟波浩渺的长江,引向无限宽广的天地里,使人顿时觉得心胸开阔。从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李白的豪放不羁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广阔胸怀。在李白的笔下开阔豪迈的长江,到了北宋词人李之仪笔下,则多了几分缠绵与婉约,李之仪晚年被贬官于当时的太平洲,也就是今天的当涂县,在当涂生活了二三十年之久,朝夕与皖江相伴。他的那首名作《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所写的正是“相思几时歇”的无限情意: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太阳岛
诗中反复出现的长江说明这首词一定是即景抒情。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丁放也为我们解读了这首诗的意境:“我们知道宋词他的主要都是写爱情的,婉约的,他这首词也不例外。它实际上是写一对情侣的感情的,虽然我们一个在长江头在青藏高原了,一个在长江尾,我们当涂就是长江尾了,日日思君不见君,但是我们共饮一江水,通过长江还是有一个间接的联系。那么‘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就是说这个长江水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的感情也是无穷无尽的。最后两句写得比较直白‘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就希望你的心像我的心像我爱你一样,不要辜负我对你的一片痴情。”
在众多描写长江的诗句中,还有一首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江心洲
众所周知,苏轼与李之仪曾同朝为官,二人惺惺相惜,他俩笔下的长江,同样表达出了两位诗人对皖山皖水的迷恋之情。《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是一首题画诗。苏轼写这首诗的时间是公元的年,他当时在徐州做太守,跟朋友们读了一幅唐代著名画家李思训所画的名画《长江绝岛图》,画的是位于皖江上游九江鄱阳湖的大孤山,和位于安徽宿松的小孤山。在这首诗里,苏轼除了对画面上的景色进行了细致描写,在结尾还引入了有关画中风景的当地民间故事,用故事丰富了画面的意境,使得诗篇更加的传神。
△小孤山
两岸青山,碧水东流,长江之水浩浩汤汤,生生不息,皖江边诗人们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千古名篇,在朗朗诵读声中,八百里皖江也定将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风采。(太湖县文化旅游体育局)
△滨江公园
△滨江书吧阮国庆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