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太阳岛 >> 太阳岛发展 >> 正文 >> 正文

史文物馆镌刻历史触摸城市尘封沧

来源:太阳岛 时间:2023/2/1

老城、老街、老巷口、老巴洛克建筑、最鼻祖的老中东铁路地图……老哈尔滨。

这个世界,但凡冠上“老”字,总会带有“泛黄”与敬畏,仿佛看着整个时代剥落了润湿了拧干了,最后在眼前褶皱着铺展开来。纸上的铅字、图中的剪影、旧时的物件……大浪淘沙经典记忆。

虽然“老”字看上去听上去都略显距离感,不过,贵在城市老了,承载百年厚重,传承千年文化。哈尔滨就有这样一个“老”地方,虽听不到千年古刹钟声,却可白雪深雾觅“禅音”。“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便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杨伟东和他的“哈尔滨城史文物馆”。走近一个人,走入一座城,揭开一个城市尘封记忆与音容,触摸尘封在时间里的沧桑印迹。

哈尔滨城史文物馆:“镌刻”历史触摸城市尘封沧桑“印迹”

文/香港商报记者张晓磊

秋高气爽、叶毯铺地,漫步在哈尔滨太阳岛上,犹如置身在色彩斑斓的油画之中,游人欢声笑语,浸享恬淡与从容。在曲径通幽处,一座薄荷绿瓦、粉红墙壁的古堡式建筑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径口错落有致、颇具特色的木质结构上写着“哈尔滨城史文物馆”几个字,“城史”记录着城市的历史,保存着城市的记忆,在这如画的风景中,内心更想去亲近这座城、了解这座城,脚步随心,记者走进了哈尔滨城史文物馆,走近了馆长杨伟东。

城史馆是免费的,一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就是带有质感的木质结构墙壁,在橙黄色灯光的映衬下,哈尔滨城史文物馆几个字透露出“记忆”的光晕,抚摸着凹凸有致、略带棱角的木质墙壁,仿佛瞬间被吸入了另一个时空,回到了中东铁路时那个“年轻”的哈尔滨街道,老招牌、老广告牌,现在看来依然时尚的老糖盒、老酒瓶……几位身着洋装的俄罗斯姑娘擦身而过,街道上熙熙攘攘,欢笑声、音乐声,好不热闹……

中东铁路的各种坐标性、符号性展品,哈尔滨俄侨的珍贵资料、充分体现来自世界各地侨民曾在哈尔滨留下生活印记的展品、保存尚好的俄式家具、颇具温馨味道的俄式烛台……城史馆藏品的代入感很强,浓厚的历史气息、独特的文化韵味,让人更想去“阅读”这座城、读懂这座城。

杨伟东:传承历史是责任与使命

由于太过沉浸,记者并未察觉哈尔滨城史文物馆馆长杨伟东已站在自己身边,杨馆长的一声问候,将记者带回了现实,杨馆长戴着一副眼镜,身上透露出一种文艺的气质,镜片后的目光略带文化和历史缠绵的疲惫。他耐心地向记者介绍馆内的每一件展品,讲述着展品背后的故事,讲述着他与这些展品从“相遇”到“陪伴”的故事。

十几岁时的杨伟东在学习书法之时,偶得书法老师的几幅字,其中“道台”的这幅字引起了杨伟东的兴趣,由于不明字的意思,四处求解,弄懂之后倍觉珍贵,这也就成为他收藏展品的启蒙之一。后来,他喜欢上了邻居——抗日将军苏炳文将军家中的一幅俄罗斯油画,苏大姨见他喜欢便赠予他,一幅中国传统书法、一幅俄罗斯油画,是杨伟东对这座城市记忆最早的“藏品”,也开始了他的收藏之路,通过年复一年的日积月累,杨伟东的藏品越来越多,创办城史馆的热情也是日渐浓烈。

“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让哈尔滨成为令人尊敬的城市。”这是杨伟东对创办这个城史馆的初衷,他说:“我对这座城市感兴趣,对这座城市有感情,我愿花时间去找寻关于城市的记忆,东西都是一点一点积累,很多文物也都是去拍卖会、古董市场一点一点去淘,有的时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