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太阳岛 >> 太阳岛发展 >> 正文 >> 正文

散文亲呢夏日松花江百荷书房

来源:太阳岛 时间:2022/10/22
呼和浩特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140821/4453160.html

作者/临海凭风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喜欢并向往山水由来已久,可惜生活在内陆城市,身边没有可以依傍的大山和浩瀚长江大海。好在油城大庆距离哈尔滨松花江不是太远,一年四季多次莅临,感受她变幻的美妙。炎炎夏日,再一次亲昵松花江,依偎凉爽宜人的她。

松花江是我们黑龙江省的母亲江,徜徉在松花江畔,看游人如织,各种肤色,各种语言,旺盛的人气扑面而来。沐浴着习习的江风,好不惬意。江中轮船往来穿梭,游人欢声笑语,远去了夏日的炙烤,哈尔滨不仅是冰城、音乐之城,更是消暑的好去处。

悠闲地手扶护江围栏,像依偎在母亲宽广的胸前,心中流溢着幸福。凭栏远望江的对岸,那是绿树掩映的太阳岛。她不仅有近百平方公里的面积,还是一处由冰雪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构成的多功能风景区,也是我国国内的沿江生态区,引我多次光顾。

太阳岛是从满语鳊花鱼的音译演变而来的,满语对鳊花色有三种叫法:一是普通鳊花称海花;一是黑鳊花称法卢;还有一种圆鳊花称为太宜安,与太阳十分相似,即太阳岛的太阳是鳊花鱼之意。岛内坡岗全是洁净的细沙,阳光下格外炽热,故称太阳岛。

20世纪随着中东铁路的兴建,许多外国侨民相继来到哈尔滨,纷纷到太阳岛修建别墅。新中国成立后,太阳岛被开发建设成风景区,并多次举办大型活动。这里是中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都市。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而夏季则显得短暂凉爽。春、秋季气温升降变化快,属于过渡季节,时间较短。因为郑绪岚一曲美丽的太阳岛而闻名遐迩。

回忆着太阳岛的美好,习惯地拾起几枚石子,打起水漂。随着弯腰、转身、潇洒中一粒石子脱手而出,一粒、再一粒、再一粒。一粒粒石子在灵动的江面上跳跃了很远很久。看着一串串的涟漪,享受着天人合一的美丽,好似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累了,坐在湖畔的绿茵树下,眺望着松花江。一位纳凉的“老哈尔滨”看出了我的心思,给我讲起了松花江的前世今生。原来松花江是从高高的长白山主峰的白头山飞奔而来,手中舞动着一条一条锦绣,镶嵌在东北辽阔的大地上,从此,松花江与炎黄的七大河流为伍,甘甜的乳汁流经四省两千三百多公里,哺育着沿江两岸的各族人民。经历了隋唐辽金和清代的数次变迁更名,最后定名松花江。松花江穿城而过,给哈尔滨带来了丰润和唯美,引中外游客来此观光。

见有很多外地游人在宏伟的防洪纪念塔前留影,“老哈尔滨”很是健谈,情不自禁地讲起了防洪纪念塔的来历。哈尔滨防洪纪念塔全景为胜利纪念塔是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57年特大洪水于年10月1日建成的。它由前苏联设计师巴吉斯·兹耶列夫和哈工大第二代建筑师李光耀共同设计,塔址由时任哈尔滨市市长吕其恩确定。哈尔滨防洪胜利纪念塔是目前哈尔滨开埠以来最年轻的一类保护建筑。

为纪念哈尔滨市人民战胜年的特大洪水,于年建成的。纪念塔由立体塔身和附属的回廊组成。塔高22.5米,塔基用块石砌成,意味着堤防牢固、坚不可摧,塔基前的喷泉,象证勇敢智慧的哈尔滨市民,正把惊涛骇浪的江水,驯服成细水长流,兴利除患,造福人民。塔下阶表示海拔标高.72米,标志年洪水淹没哈尔滨时的最高水位;上阶表示海拔标高.30米,标志年全市人民战胜大洪水时的最高水位。塔身中部浮雕雕刻着防洪筑堤大军,从宣誓上堤、运土打夯、抢险斗争到胜利庆功等场面,集中描述了人们在防洪斗争中所表现的英雄气概。罗马式回廊高7米,由20根擎天柱连成弧形相衬托。塔顶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圆雕;塔身下部是群像浮雕,描绘了哈尔滨人民战胜洪水的生动场面……

在防洪纪念塔前我和“老哈尔滨”合了影,表示谢意。告别后就沿着江堤直奔老的松花江大桥。在游人如织的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园向东望去,看到铁路桥。以它为界划分出了哈尔滨的道里、道外两个区。哈尔滨人都亲切地称它为“老江桥”。

到了那里,正赶上有人讲解,我也就借光了。滨洲铁路桥又名松花江大桥,是哈尔滨地区首座重要的特大跨江桥梁。年,沙俄通过《中俄密约》攫取了在我国修筑东清铁路的权利。年开始测量、设计、修筑松花江铁路大桥。大桥于年5月4日举行隆重的开工典礼,由于该桥是当时国内外为数不多的特大铁路桥,开工时极为轰动,5月16日正式动工;年8月22日全面完工;同年10月2日交付使用。该桥在俄罗斯桥梁专家、中东铁路工程局桥梁总工程师连多夫斯基亲自监督下,工程师阿列克谢罗夫负责施工。桥长.米,桥墩用花岗岩砌筑,十分坚固,桥桁梁是波兰华沙铁工厂制造。

大桥见证了中东铁路的通车,也见证了哈尔滨由几个村镇迅速发展为远东文化经济贸易中心的重要城市的过程,见证了哈尔滨在清末、民国、日伪时期、新中国的城市历史。经由这座大桥进出哈尔滨的不仅有旅客、货物,也有沙俄、协约国、侵华日军的部队,有中东铁路初创时期的各国移民,也有十月革命时期的大批俄国移民。还有,中共早期领导人从这里踏上通往“赤都”的红色旅程。

大桥落成之初,每天通过旅客列车一对,客货混合列车一对,旅客几乎都是欧洲人。建桥时铺设的铁轨是当时世界上最新型的铁轨,每米32公斤。大桥通车后,桥上轨距随滨洲铁路多次发生改动。年3月,日伪收买中东铁路后,于年8月1日将宽轨改成准轨。年8月,百万前苏联红军进攻东北,因军事运输需要,又将准轨改为宽轨。年4月,前苏联红军撤退回国,东北民主联军接管滨洲线,又将宽轨改为准轨。

根据相关规划,哈齐客运专线松花江特大桥通车后,历经沧桑的百年滨州铁路桥将停止使用,作为旅游观光桥被保留。年12月10日新建哈齐松花江特大桥正式投用,于年建造、至今已达岁高龄的百年滨州铁路桥正式宣告退役。

这座历经百年的老铁路桥有着与这座浪漫优雅的城市不甚相同的美,凛冽、坚毅、沧桑,带着蒸汽时代工业文明的独特个性。正因此它收获了众多粉丝。早年间,每一个来到哈尔滨的人在江边拍照留念时几乎都会有一张和它的合影。众多的影视剧也热衷于在桥上取景,而且导演们都极为钟爱列车在演员身边呼啸而过的场景。

抚今追昔,感慨良多。松花江历经沧桑,见证了哈尔滨的兴衰和新中国的发展历史。“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歌声回响在耳旁。回忆过往,一定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相信经过勤劳智慧的哈尔滨和龙江人万众一心,砥砺奋进,哈尔滨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来松花江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美丽的松花江,江水永远在我心中流淌……

、7、20

#原创散文随笔#

本文图网络,致谢!百荷书房作品版权作者所有,抄袭必究,禁止转载。欢迎分享转发,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0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