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是个很独特的城市,早在八十年代就听说她有着东方巴黎之称号。大概与上世纪二十年代左右犹太人和白俄贵族大量涌入有关。我80年代在哈工大读研时,就很喜欢哈尔滨这座城市。
女儿暑期去纽约玩了一段时间,回来后在广州呆着。她也想来哈尔滨玩玩。具体在哪家吃、住哪家宾馆都是她来定的,不用说,吃住成本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我俩中午前到达女儿事先订好的亚朵酒店,前台说房间还没收拾好,我俩正好出去吃午饭。吃完饭后,前台说依然没有收拾好,要给我们免费升级,原先是一大床一小床,可以升到二个大床的房间,还送给我们早餐卷,我欣然接受。这时女儿正好也从机场打车到了宾馆。房间非常好,感觉很满意。
下午,一家仨口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我的第二母校。
在校主楼前留个影,记得三十多年前,也在此位置拍过。我特地将当年的照片翻出来做个对比。
当时拍这张照片时,年龄是25岁,还是单身,也没有女朋友。转眼三十多年过去,有妻有孩,女儿都27了!
带着妻子和女儿来到自己的第二母校,看着熟悉的教学主楼、熟悉的宿舍、走一走熟悉的路,回忆一下熟悉的事,心里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
天有点阴,照片的效果差了些,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携妻女来到了我三十多年前读书的学校,漫步在曾经天天走过的路上,心情难免有点小激动,那时的许多场景历历在目。
当年的宿舍楼还在,但是正在拆除,下一次来可能就看不见了。
当年住在半地下,一间宿舍有6位同学,条件还是相当艰苦的。但是那个时候的研究生助学金不低,足够自己生活。因为我的供给关系在部队,所以收入比同学要高30元左右,算是富裕的学生。6位同学中除一人去了新加波,其它几位都在国内,日子过得都很好。
离开哈工大,去中央大街。沿途房屋老旧、一路堵车,给人的感觉很不好。停车时,收费员过来,要求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