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我们在学校的最后一项学习任务,是对我们学习成绩的综合考核。厂里要求我们学校的毕业设计项目要从各车间报上来的技改项目中选。学校筛选确定了若干个项目,把学员组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一项设计任务,每个小组又分派2—3名指导老师。我所在的小组选定的项目是三车间提出的《非金属切割机》。组长:滑景超;成员有:李渔湘、黄斌、叶宏杰和我。指导老师有陈文镗、魏鸿生。
三车间承担着全厂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的下料任务。非金属材料的板料下料有些问题:它不能像剪切钢板似的在剪板机上剪,那样容易剪裂;在铣床上铣切不但行程小而且还效率低。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设计制造一台“非金属切割机”,解决这一问题。选定了项目,下一步就是前期调研,我们调研的地点有两个,一是天津、二是哈尔滨。太好了,这两个地方都是我想去的地方,尤其是哈尔滨那个地方离我们太远了,能有一次去的机会非常的不容易。
从西安到北京再从北京转车到天津,到了天津,下车后在站台上有几处鱼池:那鱼池好大好深,池里游弋着好多好大的金鱼;我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金鱼——足有2米多长,腰身粗的一个成年人都抱不住,筒直就是金鱼精了。进了天津市,我第一个要去的地方是劝业场了。据说,这是一座著名的商业大楼,似乎比北京的王府井百货大楼还要更高一些、更大一些,对于我来说逛商场也只是逛一逛而已,真没有什么可以买的,只是在心里慰藉一下自己——我来过天津了,我来过天津的券业场了。比起北京来说,天津的名胜古迹真的很少。听叶宏杰同学说,天津的水上公园还可以,我就跑到水上公园转了转。公园里湖水的面积非常非常大,不愧叫水上公园。我还知道天津有个三条石,他是华北地区最大的铁器加工基地。可我去三条石博物馆时,大门紧闭,整条街也冷冷清清的。好在天津的小吃还是很有名的:“煎饼果子来一套”的叫卖声响遍天津的大街小巷。胡同口的煎饼摊煎,做饼的师傅往平底锅上挖一勺杂粮面糊,再用一个特制的像镰刃一样的工具把面糊轻轻的转圈一刮,嘿!一个圆圆的煎饼就成型了。再挑起来翻一下,加一根油条往起一卷,一套煎饼果子就成了。我一直想不明白,为啥要把油条叫做果子,看了他的操作表演才想到那个“果子”的果,应该是包“裹”的裹吧。
在天津,我们参观了许多塑料加工厂,看到他们制作塑料尺子和三角板的方法。在尺子上刻线用的是凸轮机构,先划一道长道,每隔一毫米画出一道短道,画4道后再画一个半长道,再划四个短道后再划一个长道,以此类堆,一把尺子的刻度就刻好了。天津的工厂大多是小塑料制品的加工,没见到有大的非金属下料的设备。
我们一行来到了哈尔滨。这儿是魏鸿生老师的老家,魏老师每次回来都住在他舅舅家。在舅舅家我们看到了在电影里才能看到的哈尔滨民居的模样:一个凹形的二层木质结构的楼房,院子中间,堆放着成垛成垛的木绊子。在舅舅家,我们喝到了正宗的哈尔滨啤酒,吃到了正宗去了皮的苞米碴子和高梁米碴子。说实话,我对高梁米有一种敬畏之心,害怕喇嗓子。可这儿的高梁米碴圆润松软,同苞米碴子一样的好吃。
在哈尔滨期间,我们住在道里区防洪纪念塔旁边的旅店里,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防洪纪念塔和松花江水。在这儿有一个著名的段子:一位关内的人来哈尔滨出差,问当地人道里区的旅馆多吗?当地人斩钉截铁的回答说:贼多。关内人又问道:道外区的旅馆多吗?当地人更加斩钉截铁的回答:贼多!关内人只好落荒而逃。
这一天,魏鸿生老师陪我们游览了防洪纪念塔。这座塔是为了纪念年全市人民防洪抢险的事迹,因修建时请的设计师是苏联人,设计出来的纪念塔颇有俄式风格。在塔的背后立着十几根柱子呈半圆形,拱卫着防洪纪念塔,在柱子的上方有弯梁将柱子连成一体。
在防洪塔的后面就是松花江了。这就是那首歌所唱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的松花江了。河面不是太宽,也就二百多米,江水清澈,水流湍急。魏老师租了船,我们逆流而上。逆水划船既费力又不好掌握方向,而魏老师背向船头面对我们伸开双臂,双手轻松自如的滑动双桨,船头一起一伏地向北而去。我们想试着划一下,却怎么也划不好,船不但在水中打着转,还横着向下游飘。魏老师马上接过浆再奋力的向上游划去。划到离松花江铁路大桥不远的地方,我们调头返回。回程顺水,划船不用费力,只需两边不时的调整着,让船头稳稳的朝向下游即可。两岸的风景显得很平常:西岸大多是矮矮的树木散落在河堤上;东岸是市区,高楼大厦不是很多,但尖顶、尖屋头的房子比比皆是。防洪纪念塔的对面就是太阳岛,魏老师领着我们跨过江面上一条离水面不高、由木桩子搭起来的便桥。桥面很窄,也就可以容两个人相对而过的那么宽。江水流的很急,我不由得往下看了一眼,顿时,只觉得整条桥在飞速的向北边平移,我吓的连忙抬起头朝前望去,前边就是太阳岛。年的太阳岛还只是哈尔滨郊区的一块湿地,也称不上公园,里面也没有什么配套建筑,到处是苇子地、小树林、沼泽地。如今的太阳岛可能变得我都不敢认了吧。
在哈尔滨有一座东北烈士纪念馆。纪念馆里面有许多抗联烈士的遗物,我按图索骥找到了这里。十分可惜,那天纪念馆没有开放。纪念馆十分的高大,我觉得纪念馆的墙上用的不是砖头,而是许许多多巨大无比的大石块,显得纪念馆高大而庄严。
在哈尔滨我们参观了许多工厂,了解非金属切割机的加工设备,但收获不多。我在这儿看到了一种与关内的企业有点不一样的地方,即这里的工厂车间的窗户玻璃全都是双层的。魏老师说哈尔滨的冬天实在太冷了,车间如果不装双层玻璃是不行的。
从哈尔滨回天津,车过山海关,我提议咱们在秦皇岛下车到海边转一转,看看大海,因为我们几个人从未见过大海。他们一致同意。我们在秦皇岛下了车,先到售票窗口办理改签票手续。
来到海边,啊!大海啊大海!我们终于见到你了。人们比喻人的胸怀宽广时常用大海来形容。今见大海,只觉得形容的很恰当——大海确实很宽广。我们这些大西北的人从来没见过海,今天终于看到大海了。那海水蓝绿蓝绿的,海平线好像好远好远的挂在半天上一样。我们脱了鞋子在海滩上一脚水一脚沙的走着、蹦着、跳着;“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好一派诗情画意!大海上真的有艘小船:小小的,船的两头向上翘着,远远的看见它一颠一簸的在海平面上漂着、漂着。想想,这条船应该不是诗人们当年慷慨赋诗的那条船了吧!往事已越千年!
回到厂里我们讨论了设计方案,就是要做一台龙门式的专门切割非金属板料的专用切割机,并做了分工:我负责设计龙门两边的立柱。当我们把部装图画好后,三车间看后提出:不能制造新的设备,要利用原有的废旧设备做技术改造。我们就在厂里各处寻找现成的、旧的龙门铇床,按此来量身设计改造。接下来,我还是负责立柱的设计改造工作。当我们做到差不多的时候,三车间又提出来意见:龙门式的设计不行,如果遇到长板要拦腰切割,而龙门两边的柱子会碍事。所以,又要改用单臂铇改制成非金属切割机。此时,三车间提出往下的改造他们可以承担,我们设计组留下两个人就行了。我们几个离开了设计组,预示着我们的毕业设计工作就此结来了。后来,我还专门去看了看改造后的“非金属切割机”。看完之后我发现,这台设备与原来的单臂铇没有什么两样——还是原来的单臂铇工作运动方式,差别不大,没有什么改动。只是在刀具上有区别:以前用的片铣刀是切钢件的,即刀子直径小,刀片厚度厚,圆周上的刀齿密度大,用这种刀切钢件可以,切非金属就显的效率低而容易夹刀。现在用的是切木头的片状刀,这种片状刀片直径大、圆周速度高、刀片很薄。刀的牙齿间距也大,很适合切割夹布胶木聚氯乙烯、有机玻璃等非金属板料。想想也对,工厂以节约为本,只要能提高效率,实现非金属材料的切割任务就行了,怎么简单怎么来,怎么方便怎么来。抓住事物的关健点(变铣钢件的片铣刀为切割木头的片铣刀)予以攻关解决。这种设计产品的思路是我在这次毕业设计中“悟”出来的,且在我以后的工作实践及生活中多有采用,受益匪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