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深深不思归
在济南的百花州景区,有几条深深的小巷子,再加上古色古香的民居,特别容易让人产生《雨巷》那首诗里描写的场景,有时候我去了那里,常莫名其妙的希望有诗人出现,并且想象出这个人应该比较瘦、中年左右的年龄、脸上带着黑边眼镜,表情充满说不出的忧思;如果遇上细雨朦胧的时候,又莫名其妙的觉得应该有一位穿着旗袍的女士打着油纸伞、从长满青苔被雨水打湿的石板路上缓缓走过。高跟鞋的声音越来越小、那背影也越来越远越小、消失在小巷尽头……
这种场景和这种声音,就是济南百花州景区的魅力呀。
在红尘滚滚的当下,能把这一番风景留下来,当属幸事。愿百忙的你,能有几次步入小巷深处,最好在小雨朦胧的天气、并且丁香花开的时候。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除了文学作品本身的魅力之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在80年代我们当时风华正茂,恰逢改革开放的初期,那次思想解放,文学和文学青年激情燃烧,诗人更戍为时代的宠儿,徐志摩、戴望舒,舒婷、三毛等等的诗歌传抄成为风尚,还有个青年诗人汪国真。当年曾有他作品的手抄本,有一句“年轻真好”至今还记得。有几首歌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太阳岛上》等风靡全国青年群体,台湾校园歌曲是最流行的音乐,比如《外婆的澎湖湾》等等,舒婷的一首诗歌《致橡树》也让许多青年学生神魂颠倒。
20多岁走入大学校园的我们,一遍一遍地朗诵着王蒙作品中的“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那种激情燃烧的样子,至今回想起来都心潮澎湃。
当年的闹钟青春岁月和纯洁的向往,以及在那个最需要精神滋养的季节所接受到的文学美育,都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文学爱好的源头之一。
岁月催人老,当文学爱好者遇见百花州的小巷,就像遇见了80年代的那些文学氛围,亲切、自然、纯净,像是时空切换到了80年代,走进了我们的青葱岁月——
小巷、百花州的小巷,离我们不远、离文学更近。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