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市委副主委、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李荣焕
百年哈尔滨,依江而建,依路而兴。由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大都市,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年4月28日,哈尔滨在全国率先解放,哈尔滨的城市发展也驶入了快车道,迅速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国际大都市。尤其是承接了西洋音乐的余韵,哈尔滨的音乐事业发展迅速,成为享誉世界的音乐名城。
哈尔滨是亚洲唯一获得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的城市。他的音乐成就,从开埠之初就牢牢镶嵌在城市的名头,音乐与铁路在哈尔滨城市建设上是紧密相连的,中东铁路的建设不仅推动了哈尔滨的发展,也将近现代欧洲工业文明带入了古老的中国的东北角。
开埠之初,数以万计的民工闯关东来到哈尔滨,他们成为中东铁路的建设者,并由此带来了山东、河北、江浙一带的民歌、民谣、民间戏曲,渐渐的在哈尔滨这个城市扎根,成为哈尔滨先民茶余饭后的文化消遣,这也为民族民间音乐在哈尔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以俄罗斯人为主的外国侨民将哈尔滨作为聚居地,他们带来了欧洲的建筑艺术文化艺术生活方式等西方近现代工业文明,其中尤以音乐活动为主。
哈尔滨的音乐文化,从一开始就有中西合璧的特点,这里既有朴实无华的乡民文化、异彩纷呈的市民文化,还有充满异域风情的侨民文化。
岁月倥偬——音乐之城的三个段落
七十四年间,哈尔滨的音乐形态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年4月28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解放了哈尔滨,哈尔滨由此成为新中国解放的第一个大城市。欢庆解放的大秧歌和拥抱新生活的歌咏运动轰轰烈烈。此时开始了音乐形态的第一阶段。同年6月,延安鲁艺的绝大部分音乐家都来到了哈尔滨。他们在哈尔滨首先演出了阵容强大的《黄河大合唱》,随后又排演了歌剧《白毛女》。人民音乐家的到来,为哈尔滨的音乐空气注入了新鲜养分。人民音乐家在哈尔滨成立了30个文艺团体,包括总政歌舞团、铁路文工团等日后大名鼎鼎的团队,都是在哈尔滨诞生的。此后,随着解放区的扩大,从哈尔滨输送出大批文艺工作者,他们散落全国各地,成为文艺界的领导与骨干。年,《人民音乐》第一刊在哈尔滨出版发行。年,新中国第一部歌剧《星星之火》在哈尔滨上演。在这一阶段里,很多音乐人在哈尔滨接受了音乐教育,比如著名音乐家傅庚辰,就在哈尔滨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培养。
第二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年,苏联政府要求在华俄侨返回祖国,哈尔滨的俄侨陆续回国,也有的迁居欧美和澳大利亚,在哈的西洋乐团和歌剧芭蕾舞剧团全部解散。但是哈尔滨的音乐基因没有停断,城市里到处都有歌声。在群众性音乐和歌舞传统的基础上,年代末至年代初,以任仲夷为书记的中共哈尔滨市委高瞻远瞩,分批次从北京、上海、沈阳等地调入大批音乐人才,有的是历次运动中被迫下放的艺术家。上海音乐学院的汪立三就是在这一时期来到哈尔滨的。全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张权,被打成右派下放东北后无人敢收留,哈尔滨市委热情接纳了她。加上沈阳军区前进文工团下放锻炼的文艺骨干,以及北大荒农垦文工团合并过来的文艺工作人才,前后有近人。除充当哈尔滨艺术学院师资外,全部充实到哈尔滨歌舞剧院及其交响乐团。该院首任院长是沙青,首任交响乐团指挥是张彩元,从此,哈尔滨第一次有了中国人自己的交响乐团,歌剧、芭蕾舞剧团和剧院。后来该团一分为二,歌舞部分上调省里成立了省歌舞团,歌剧部分留在市里为哈尔滨歌剧院,交响乐团仍然留在哈尔滨歌剧院。
效仿苏联,哈尔滨市少年宫于年7月1日成立,这是全国较早建立的少年宫之一。少年宫是校外素质教育的综合场所,而为孩子们提供文化艺术辅导是其重要职能。一代代孩子在市少年宫学习唱歌、跳舞,哈尔滨市少年宫为国家、省、市输送了大量文艺人才,比如著名作曲家刘锡津、青年唢呐演奏家冯晓泉等等。
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之初,一曲《太阳岛上》风靡大江南北,令全国人民都对哈尔滨这座音乐这城充满了向往。四十余年来,哈尔滨的音乐创作空前活跃,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中国乐坛上,哈尔滨籍音乐人是一支重要的劲旅:傅庚辰、李双江、滕矢初、金铁霖、刘锡津、崔杰夫、傅海燕、牟玄甫、常静、孙悦、陈红、张继红、李健、杨光、高进、崔恕、刘和刚……新时代发生在哈尔滨的与音乐有关的故事太多了,这些变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值得特殊一提的高光时刻发生在年6月22日。这一天,冰城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这一天,在联合国所属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厦礼堂里灯火通明,来自世界各国的部长、艺术家代表见证了这一光荣的时刻。由此,哈尔滨成为联合国授予的第五座音乐之城,其余四座城市皆坐落欧洲,分别为意大利博洛民亚、西班牙塞维利亚、英国格拉斯哥、比利时根特。
音乐之城这一光荣称号是联合国对热爱音乐的哈尔滨人的最高褒奖。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音乐城的一张亮丽名片
提及哈尔滨的音乐文化与历史,必然提到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这是这座音乐之城的一张重要名片。
年,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也就是著名作家茅盾来哈尔滨视察工作。他观看了一组汇演节目并给予较高评价。当时,哈尔滨市副市长吴宏毅向茅盾表示,想在每年搞一次包括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参加的文艺活动,这一建议得到了茅盾和文化艺术界专家们的赞同和支持。时任哈尔滨市群众艺术馆音乐辅导员魏仲柯(后任国家文化部文化司司长),就此提出举办‘哈尔滨之夏’文艺活动月。当年8月1日,有10万人参加的、规模宏大的哈尔滨之夏文艺活动月开幕式在道外八区体育场上演。
年的哈夏文艺活动月共演出三台音乐会、一台音乐舞蹈节目,日后耳熟能详、蜚声歌坛的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就是在这次音乐会上被发现的,他当时只有19岁。哈尔滨之夏活动月奠定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基础,有了哈夏活动月,才有了后来闻名遐迩的哈夏音乐会。
年,以著名歌唱家张权为首的部分哈尔滨音乐工作者,联合向省、市领导建议,上海有上海之春音乐会、广州有羊城音乐花会,我们应该办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这一建议得到中共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的支持,并指出哈尔滨之夏这一名称很好,还应邀请国内外音乐团体来哈尔滨切磋艺术,传播友谊。
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于年7月5日晚在哈尔滨青年宫揭幕。当晚,在哈尔滨铁路文化宫贝壳剧场,哈尔滨歌舞团的男高音郭颂演唱了新近改编的东北民歌《新货郎》,其圆润、优美的音色令观众耳目一新,从此观众记住了郭颂这个名字。
第一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幕式
首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从7月5日起一直唱到12日,每晚在哈尔滨铁路文化宫的露天剧场都有精彩演出。参加演出的单位有哈尔滨歌舞团、哈尔滨艺术学院、黑龙江省广播电视文工团、哈尔滨市吹奏乐队、哈尔滨铁路文工团等,全市厂矿机关学校的业余演出团队近人参加演出,共演出8台9场个节目,观众近万人。让我们记住这些为哈夏、为哈尔滨音乐事业做出贡献的艺术家:张权、严仁明、郭颂、王双印、李高柔、丁顺训、金浪、周琪华、郝淑琴……这些著名的歌唱家、演奏家带着饱满的热情参加盛会,他们与这座城市的其他音乐爱好者,与广大市民,相呼相和,如是,首届哈夏灿烂绽放,良好的开端给世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年举办的第23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开始,这台音乐大戏开始由哈尔滨市政府与国家文化部共同举办,这标志着哈夏从一个地方的音乐聚会向着国家级的音乐盛会迈进。进入21世纪哈夏迈向国际化,国际上一些著名音乐团体纷纷加入这一节日。
如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每两年一届,从年开始举办,到年已连续举办了34届(其中在文革中停办12年,年恢复)。延绵半个多世纪哈夏已经成为全国开办最早、持续时间最久国家级的音乐盛会,成为中外闻名的越办越好的音乐节,它与上海之春羊城音乐花会齐名,享誉国内外。
歌声永驻——几位哈尔滨籍音乐艺术家
年8月6日晚,第30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大型文艺晚会《永恒的旋律》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主持人张泽群代表国家文化部、哈尔滨市政府宣布:傅庚辰、金铁霖、郭颂、李双江、刘锡津等五位音乐人被授予哈尔滨音乐艺术发展终身成就奖。
傅庚辰,年11月出生,哈尔滨市双城县人,满族,正军职少将,中国音协第五届、第六届主席,中国音协第七届名誉主席。年,他为故事片《雷锋》所作的音乐受到好评,这也是他的成名作。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影片《打击侵略者》的插曲及影片《地道战》的的插曲。年,由他作曲的故事片《闪闪的红星》公映,傅庚辰用音乐生动地体现了主人公潘冬子的革命乐观精神,给当时样板戏一统天下的舞台带来了一线生机。
傅庚辰
金铁霖,年6月出生,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在声乐教育领域,金铁霖堪称硕果累累,他曾培养出李谷一、彭丽媛、宋祖英、张也、董文华、净维文、祖海、戴玉强、吕继宏等等众多知名歌唱家,在中国歌唱界,金铁霖享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金铁霖
郭颂(—),历任黑龙江省歌舞团独唱演员、团长,以演唱东北民歌著称。他的代表作《新货郎》《瞧情郎》《越走越亮堂》《乌苏里船歌》等成功地将黑土地民歌艺术引领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郭颂曾从师俄籍女高音阿恰依。他原名郭增发,祈望增产发财的寓意,郭颂这个名字是后来在他成为歌手后起的。
郭颂
李双江于年出生于哈尔滨,后来成为了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研究生导师。李双江代表作有《红星照我去战斗》《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再见吧,妈妈》《打靶归来》等。年毕业后,李双江被分配到新疆军区文工团。同年,他随团赴越南访问演出,凭借《解放南方》这首歌获得优秀歌手奖。年中越战争期间,李双江赴广西、云南等地慰问演出,这期间他演唱的《再见吧,妈妈》和《怀念战友》成为中国大陆妇孺皆知的歌曲。年,李双江在北京举办了文革以后中国军队举办的第一场个人独唱音乐会,受到中国各界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101.html